教育

“文革”结束后,邓小平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恢复高考,当时全国数十万符合条件的考生积极报名。由于高考招生制度被中断十年之久,恢

“文革”结束后,邓小平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恢复高考,当时全国数十万符合条件的考生积极报名。

由于高考招生制度被中断十年之久,恢复高考时,也遇到了很多麻烦,比如说有的人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没有资格参加高考。

有一位北京起重机厂的工人就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,抱怨高考制度不合理,信的内容不长,但是自报家门却吸引了邓小平的注意。

原来写这封信的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,他听说国家恢复高考很高兴,可是厂子里却不让刘源报考,说他没有资格。

刘源于是向邓小平抱怨:“如果因为我父母的原因,我很不服气,何况你这个招生简章并没有这么讲,让我考我考不上,是我自己的事情,谁也不怨。”

文革时,刘少奇被打倒,年仅15岁的刘源被迁移到山西省山阴县的农村。

碍于当时的政治环境,刘源不愿意去多想,每天都拼命地干活,让自己的脑袋放空。

当时大家都知道刘源的身份,却不敢多接触,担心受到牵连,但是都非常同情这个勤劳的小伙子。

中秋的时候,农民偷偷给刘源送来月饼、苹果和鸡蛋,农民兄弟的朴实和热情,让刘源十分感动,走出了低谷,决心发奋起来。

白天,刘源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,晚上就趴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,时间长了,大家也都抛开了刘源身上的政治色彩,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,让他排忧解难。

到1975年秋,在周总理的过问下,刘源因病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农村,走的时候,几乎全村人都来为他送行。

回到北京后,刘源被安排在北京起重机厂,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。

由于刘源十分上进,愿意和工人亲近,大家都把他当成亲人,不但耐心地教他技术,还不时拉他到家里吃饭。

刘源在工厂默默地工作了两年,和工人兄弟们打成一片。

尽管工作很顺心,但是刘源一直有一个遗憾,就是没有机会读书,因为文革,让他错过了读书的时间。

1977年,恢复高考后,厂里将报考的条件张贴在墙上,刘源和工友们激动地去看报考通知,便报了名,可是,很快他的报名就被退了回来,理由是超龄,并且以刘源的年龄为界限,比刘源年龄大的9名工友都被卡了下来。

刘源把报考通知拿回家反复研究后,确定自己是符合的,自己报名之所以被退回来,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,而同样被刷下来的9名工友很可能是受自己的牵连。

想到这里,刘源一气之下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,表达了自己想要上大学的愿望。

看到此信,不禁让人想到邓小平与刘少奇在文革时期并肩作战时的场景。

文革开始后,刘少奇和邓小平都受到了批判,1966年11月3日,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会。

在天安门城楼上,刘少奇最后一次见到了邓小平,问道:“怎么样?”

邓小平说了四个字:“横直没事。”

刘少奇说:“没事,学习。”

没有想到,这寥寥数语,竟然他们最后一次对话……

尽管刘少奇的名誉还没有被平反,但是邓小平接到刘源的信后,还是批给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,又转批给负责高考的同志,不久,厂里通知刘源可以报考,他的工友也可以报考。

在填写政审表时,刘源又犯了难,因为他的社会关系实在是复杂,思来想去,刘源还是大胆在表上写上了父亲刘少奇,母亲王光美,其他诸如籍贯、政治面貌等都写了“众所周知”。

刘源的第一志愿是北大,第二志愿是北京师范学院,尽管刘源的考试成绩超过了第一志愿的录取线,但是北大鉴于刘源的特殊身份,没敢收。

北京师范也感觉犯难,还为此专门开了一个会讨论研究,最后讨论出一个折中的方案,只要刘源体检能过关,就录取他。

经过这场特殊的体检后,刘源终于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,不久,中央为刘少奇恢复了名誉,尽管后来北大曾经派老师找过刘源,但是刘源没有选择转校,而是留在北京师范继续读书。

TAG:志愿,天安门城楼,政治,通知

You Want To Have Your Favorite Car?

We have a big list of modern & classic cars in both used and new categories.